春秋战国时期,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国和相邻的越国,兵器技术名扬四海,历史文献中干将、莫邪、鱼肠、湛卢诸剑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神器。1月28日,“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展出的87件(组)共115件展品中就有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铜剑”。此外,展出的“越王不光”铜剑、透雕龙蛇纹玉戈、原始青瓷、青铜乐器等无不展示了吴越文化的高度成就和艺术特色。
剑刃轻轻划过 13张宣纸便被刺破
此次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吴越略影、水泽吴越、璀璨文化。第一部分:吴越影,通过对吴越两国在建国、立业、强盛、散尽的发展所出现的人文历史事件,使人感受到吴越文化通达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第二部分:水泽吴越,以吴越人的衣、食、住、行来展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第三部分:璀璨文化,集中展示了吴越地区出土的青铜器、陶瓷器以及玉器等代表文物,体现了吴越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精巧雅致的审美情趣,揭示了吴越地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展品中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铜剑”,历经两千余年依然寒光逼人。“这柄吴王夫差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夫差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告诉记者,吴王夫差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圆茎实心,有缠缑痕迹。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敔(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吴王夫差铜剑”的剑身宽长,上面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堪称削铁如泥、吹毛断发。“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被震住了,此前我们曾经做过实验,剑刃只在宣纸上轻轻划过,13张宣纸便被刺破。” 程义说。
专家破解铜剑不生锈的秘密
经历两千余年的青铜剑为何不仅没有生锈,而且仍然锋利如新?专家解释,这把剑使用的是复合铸造工艺,剑身和剑刃分两次铸成,最大的秘密就在于铜和锡的配比:剑身高铜低锡,韧性好不易折断,剑刃高锡低铜,硬度高非常锋利,复合铸造使吴越青铜剑刚柔相济,既坚韧又锐利。
夫差剑不锈的秘密则源自表面有一层硫化物,虽然其厚度只有一张报纸的十分之一,却保证了宝剑2000多年完好无锈。其制作工艺,有专家认为是用某种植物酸或天然盐腐蚀而成,也有观点认为是剑铸成后通过加热和锻打渗入了硫化物。还有一个待破解的工艺之谜是剑首的7层同心圆,其厚度最薄的只有0.1毫米,要知道现代铸造业为保证质量,规定青铜铸件的壁厚不小于3毫米。这些同心圆在铸造时,铜汁既要能排出空气,均匀流动在比纸还薄的空间内,冷却时又不因热胀冷缩而出现裂缝,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复合铸造、菱形花纹、剑首同心圆,是吴越青铜兵器的“三绝”,它们的精彩绝伦正如吴国在短短100年间如流星般突然崛起,又在最绚丽的时候戛然而止。如今吴王夫差剑重归故里,它将静静地躺在展厅里,无声诉说着一代君王的雄心和霸业。
台湾藏家让宝剑“回家”
据介绍,一直以来,苏州博物馆都致力于征集吴国有铭兵器,但未能如愿,直到台湾“古越阁”主人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出现。王振华夫妇祖籍浙江诸暨,所以将“古越阁”命名为他们的斋号。
1991年,王振华、王淑华夫妇在香港买下了这柄吴王夫差剑。王氏夫妇每年来苏州一次,所以和苏州文博界人士多有交往。“我们知道王氏藏有吴王夫差剑,一直有心征集,但直到2012年,他们才提出愿意将其藏品出让。”程义说。由于这柄剑品相好,与其保存环境有关,只有在北方干燥地区才有可能做到,鉴定专家一致推测认为,它极有可能是在山西出土。当时,吴国正与晋国交战,无奈此战告败,剑自然成为了战利品而流落他乡。
“目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都出土于江苏省外城市,并分别入藏上海、山东、山西、安徽、河南等博物馆,唯独它们的‘老家’从未出土过,更没有哪家博物馆收藏。”程义说,有多家博物馆想出资征集吴王夫差剑,出价更高,最终王振华夫妇还是决定让它入藏苏博。他们觉得苏州才是这些宝贝最好的去处。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表示,“水乡泽国-----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是首次将长江流域文化的代表——吴越文化在内陆地区展出,对于丰富人们对中国古代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具有积极作用。该展览于1月28日开展,展期3个月。
哎呀呀~看剑!
除了剑,还有......
。。。。。。
来源:微信公众号 考古旁听生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邮箱:bmy_i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