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
百代皆行秦政
书同文
海内皆臣
海纳百川

百代秦政

秦的统一,终结了春秋战国时代五百余年混战不休的社会大动荡,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以及统一措施的推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虽然秦帝国只延续了十五年,但其所开创的大一统政体为后来持续了四百余年的大汉帝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

“百代秦政”在古代中国一直延用了两千余年,虽王朝不断更迭,但多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政治格局,业已成为中国人始终坚守的梦想。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赵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用了十年(前230—前221)时间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王朝——秦朝。这一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秦始皇因此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像

历代对秦始皇的评价

尽管秦朝仅延续了十五年,但秦始皇确立的大一统政体却一直延续下去,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史记·始皇本纪》:“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而羞与之侔。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

贾谊《过秦论》中“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唐太宗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李贽在《藏书》中指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在《史纲评要》中更是高度评价秦始皇:“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祖龙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吕思勉:“秦始皇,向来都说他是暴君,把他的好处一笔抹杀了,其实这是冤枉的……他的政治实在是抱有一种伟大的理想的。”“秦人致败之由,在严酷,尤在其淫侈。用法刻深,拓土不量民力,皆可诿为施政之误,淫侈则不可恕矣。”

翦伯赞:“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梁启超《战国载记》:“秦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他认为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而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汉代所撰成的史籍多叙述秦始皇的淫侈和暴虐,读史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应被前人有所偏执的记载所左右,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做公允的评价。

秦二世诏版

时代:

质地:

出生地:秦咸阳城遗址

馆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说明

秦统一全国的重要实物资料。

秦二世元年铜诏版

时代:

质地:

出生地:

馆藏:山东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呈上下有凹缺的长方形版状,四角各有一穿孔,以便将其固定。正面铸有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现仅存铭文48字:“元年制,诏丞相斯、去疾,法度量,尽始皇帝为之,皆有刻辞焉,今袭号,而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刻此)诏,故刻左,使(毋疑)。”铭文大意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下诏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说,统一度量衡是始皇帝制,后嗣只是继续实行,不敢自称有功德。现在把这个诏书刻左边,使不致有疑惑。

“百代皆行秦政”——中央集权制的创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中央,创建了唯我独尊的“皇帝制度”,并总结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体制,建立了一整套适合统一国家管理需要的中央政权机构即“三公九卿制”,以管理国家大事;在地方,秦王朝废除了自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管理组织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郡县制对后世的影响也一直延续至今。

皇帝制度

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的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的政治制度,历经各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垮台而彻底废除,共历时2137年。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的个人权威,保障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占地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共历时37年修建完成,用工达70余万人次,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埋藏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秦始皇帝陵园主要由地宫、封土、城垣与门阙,各种陪葬坑、陪葬墓,各种附属建筑以及陵邑等部分组成。嬴政称“王”后便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园,整个陵园设计缜密、规模宏伟、埋藏丰富,陵园整体布局及其礼制上的设施,在继承前代传统葬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创新,对后代帝王陵园的建构影响深远。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秦始皇帝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7日,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陵封土呈覆斗形,现存底边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占地面积为120750平方米。从封土北边沿中部测量,封土现高52.5米,封土之下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宫。依据考古和地质资料的检测和比对得知,堆砌封土的土主要有三处来源,这三处都在陵区附近,其中最大的取土地点应在鱼池,《水经注·渭水注》中有“鱼池水出骊山东,本导源东流。始皇葬北山,水过而取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淤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的相关记载。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陵地宫的描写,使后人产生了无限的联系,“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的地宫内部图画,让后人对地宫的情形有了更多的好奇。

跽坐俑

时代:

质地:

出生地:1976年陕西临潼上焦村马厩坑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双腿跽坐状,似一年轻的圉人,象征管理马厩以及饲养珍禽异兽的人员。

乐府钟

时代:

质地:

出生地:秦始皇陵封土西北角的一建筑遗址内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青铜乐器,钮部刻有“乐府”二字,证明秦代已经设有乐府机构。

五角陶水管道

时代:

质地:

出生地: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建筑材料。截面近似五边形,顶部作成三角形,符合力学原理,管壁厚,能够承受重压

“内史之印”封泥

时代:

质地:

出生地:长安区神禾塬大墓

馆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说明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的内史为一个行政区,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0余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另有九卿之一的治粟内史,掌全国谷货。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一套中央官僚机构,其中承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九卿之外,还有列卿,如中尉、将作少府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由皇帝裁决。

三公九卿职责如下:

丞相:战国时的秦国原有相、相国。统一全国后,李斯被命为丞相,“金印紫绶,掌承天子,助理万机”,为文官之长。 太尉:原称尉、国尉,秦统一全国后改称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主五兵”为武官之长。

御史大夫:秦国原有御史,后置御史大夫“以贰子相。侍御史之率,故称大夫”。御史大夫掌监察,“银印青绶,掌副丞相”,其位略次于丞相。

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

太仆:掌皇室车马。

廷尉:掌刑罚,为全国最高之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皇家的私产,照顾皇帝的生活起居。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中央管理体制“三公九卿”图解

郡县制

郡设守、尉、监。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之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八郡。

秦四十八郡分布表

郡、县、乡、亭四级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图解

秦朝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最初设立了三十六个郡,后来发展到四十八个郡(一说四十六个的),对全国广大疆

秦统一后设置的四十八郡示意图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方略的实施

秦王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等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政策。具体有: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修筑驰道和直道,将全国道路建成以咸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网络系统,保证了上述统一政策通达全国。

“书同文”

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使用自己的文字,这阻碍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间文化的交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原来使用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为推行这一书体,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书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不仅是对此前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演变做出的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变革,对后世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秦文字与六国文字对比 大篆、小篆、隶书

商周时代,人们将文字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春秋战国时代又出现了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叫作石鼓文。在秦代,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都被称为大篆。

小篆是由大篆演变而来的,在字形上比大篆更加整齐、定形化,不仅线条简单均匀,而且简化了大篆繁复的写法。

隶书与篆书同时流行,只是其在刚出现时还不够规范,是书写比较草率的小篆。至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也成为一种固定、规范的字体。这种字体笔画直线方折,结构平整,书写方便,不仅在民间流行,还广泛应用于当时除重要诏书外的其他政府文书中。

时代:战国

质地:

出生地:

馆藏:新郑博物馆

文物说明

战国时期韩国衡器。铜权,即是现在的秤砣。权,即秤锤,又叫秤铊,与衡(秤杆)相佐,有称重量之用,名曰衡器。

铜量(8件)(亮点展品)

时代:

质地:

出生地:长安区张安世家族墓

馆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说明

秦代为统一全国量制而由官府颁发的标准量器。

“郢爰”金币

时代:战国

质地:

出生地:1974年扶沟县古城村出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文物说明

古代黄金货币。“郢”为楚都城名,“爰”为货币重量单位,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

秦半两

时代:

质地:

出生地: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秦的半两钱,秦统一货币的实物资料。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后,不同的制度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秦王朝以秦国原有的度、量、衡为标准,并在

“车同轨”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马车大小不一,车道也有宽有窄。统一后,国家规定将车辆的轮距一律改为六尺即“车同轨”,这样车辆在全国范围内就方便通行了。

各诸侯割据势力在各地修筑的关塞堡垒,严重影响了诸侯国之间的往来。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的同时,修建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由咸阳直向北伸、全长约九百千米的直道,以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扰。这些驰道、直道纵横交错,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

秦朝全国交通网络图

改币制

秦始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统一货币: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货币统一为两种,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同时,改黄金的单位为“镒”,一镒为二十两;铜钱的单位为“半两”,并明确铸明“半两”二字。铜钱的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群臣,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原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之用。

六国不同的货币

统一思想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对实行郡县制,要求依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对此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此为“焚书”。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和当下时政,还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秦始皇因此大怒并迁怒于方士,下令全城搜捕方士,并将抓获的四百六十人全部活埋。此为“坑儒”。

“焚书坑儒”虽然在短期内起到了强化统治、统一思想的作用,但也成为加速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海内皆臣”——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向前推进,占据了统一前与楚、秦、燕等国保有密切政治、文化关系的诸多民族的辖地,并在那里设置了郡、县。这为后来建成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架构国家疆域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

北却匈奴

在秦王朝建立前夕,开始强大起来的匈奴在南至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蒙古高原地区盘踞、挑衅,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在向南发兵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一举“悉收河南地”,夺回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第二年,秦军又越过黄河,夺取了为匈奴控制的高阙、阴山、北假等地。在收复的河套以

秦长城示意图

公元前215年,为防止匈奴南侵,秦王朝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建城墙的基础上,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西“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学界普遍认为“秦始皇长城5000多公里”,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南征百越

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后继续向百越挺进。但岭南地区河道纵横,给秦军的推进造成极大阻碍,同时越人的英勇反抗,也使秦军遭遇重大损失。公元前219年,秦军终于占领闽越,完成了南征百越的军事行动,后秦朝在此处设置闽中郡。

秦“海内皆臣”砖

时代:

质地:

出生地:胶东文管会移交

馆藏:山东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文字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秦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歌功颂德所造。

双环耳鍪

时代:

质地:

出生地:1978年泌阳县官庄发掘出土

馆藏:河南博物院

文物说明

百代秦政-海内皆臣

陶网坠

时代:

质地:

出生地:2011年五华县狮雄山秦汉遗址出土

馆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说明

使用鱼网捕鱼的一种辅助工具

峄山刻石(宋摹刻本)拓片

时代:

质地:

出生地:原石立于山东省邹县峄山,今已不存

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文物说明

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李斯书。碑林博物馆所藏此石为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唐徐铉摹本重刻。《峄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广州市中山四路发掘出秦汉时期颇具规模的造船工场。该造船工场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至西汉初的文景时期被废弃,可知秦朝时广州地区已有了造船工业的萌芽。秦汉时期是开发海上贸易,将航海向远洋发展的重要时期。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平定岭南时期,当时处在番禺(今广州市)的一支秦军专门建造了大量船只,供平定瓯越所用。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位于今广州市中山四路南越王宫博物馆内,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2.“蕃禺”漆盒

1953年西村石头岗1号秦墓出土。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并有烙印“蕃禺”二字。史载,“蕃禺”即“番禺”,是秦所置南海郡郡治所在,又是番禺县县治所在,后为赵佗所立南越国之都城。烙印是秦南海郡工官制漆器工场的标记(秦汉时工官常以地名为标记),这是岭南地区“蕃禺”这个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也是岭南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印章遗痕。从其风格可以看出,岭南印章在秦朝已受到中原玺印的影响,它的发现对了解岭南印章的起源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蕃禺”漆盒

3. “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

1962年广州区庄螺岗出土。内部刻有铭文:“十四年属邦工□□蕺丞□□□”。字刻细如发丝。戈型及铭文字体与长沙出土的吕不韦戈相同。因为中国古代纪年到西汉武帝即位时才开始在纪年数字前冠以年号,另外,汉高祖刘邦立国后,因避皇帝名讳将“属邦”皆改为“属国”,所以断定此戈的铸造年代在西汉以前,再结合器型判断此戈当为秦时兵器,“十四年”当指秦始皇十四年(前233)。秦自商鞅变法后规定,在手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中选取若干,将主持监制的最高职能部门即下属官员、工匠之名铸于其上。故此戈为秦属邦工官所监造,是南下秦军之遗物。

“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

巡游天下

为了“示强,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一带,并在邹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城市)、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在今河北省昌黎县)等地留下刻石,以歌颂自己的功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他南下云梦(在今湖北省),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至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的途中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附近)病逝。

秦始皇五次巡游图(公元前220—前210年)

1.秦始皇的众神系统

秦始皇推崇五德始终,又迷信封禅说。但是,鬼神的魔力对于秦始皇还不限于此,在祈祷天神护佑其帝王基业的同时,他还滋生出另一种强烈的欲望,这就是长生不老,由此引发他求仙与求不死药的狂热行为。当秦始皇第一次巡游至琅邪时,燕齐之地的方士们就闻风而动,云起雾和,“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方士的上书正合秦始皇的心愿,从此,始皇帝便与徐福一帮方士结下了不解之缘。秦始皇时代狂热的求仙活动由此开始。

2.徐福出海寻仙药

秦的方士徐福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居住着神仙。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携带够用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及耕具入海求仙,可谓耗资巨大。但徐福未找到神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帝再次要求徐福出海寻找仙山,徐福推托说海上碰到巨大的鲛鱼阻碍,无法远航,要求增派射手对付鲛鱼,秦始皇应允。派遣的射手射杀了一头大鱼后,徐福便再度率众出海。这次出海,徐福来到“平原广泽”(可能是日本九州岛),他感到当地气候温暖、风光明媚、百姓友善,便“止王不来”。而他自己却留了下来,在这里自立为王,教当地人农耕、捕鱼、捕鲸的方法,此后再也没有返回中国。也有徐福死于大海之中的说法。

“海纳百川”——多元文化呈现的精彩

秦人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并将之创新,以此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可见秦文化其实是文化融合的结果。社会制度的统一对发展生产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方面,秦文化呈现出包容、多元的特征,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多彩生活

秦人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物质文明,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了这一点。具有秦文化典型特征的器物如蒜头壶、茧形壶等,已不仅仅局限于秦人的故地,而是随着秦人东进的脚步,推广至全国。遍布各地的秦人墓葬埋藏,也反映了秦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后产生的多彩文化面貌。

神禾塬大墓

神禾塬战国秦陵园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神禾塬西北部,地势高亢,潏河环北、滈河居南,正对秦岭山脉。陵园占地约260亩,南北长550米,东西宽310米,四边设有门阙或门道,共5门。陵园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以“亞”字形大墓为中心,周绕13个从葬坑的陵墓区;南区主要以建筑遗址、灰坑等为主。整座陵园由兆沟、城墙围绕“亞”字形大墓组成独立陵园。

科技力量

秦帝国在强大国力的支持下,集百家之长,在冶金制造、数学、化学、堪舆地理和工艺加工等领域,获得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后来中国科技实力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铜车马一组两乘,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车马坑中,前为立车,后为安车,均为单辕双轮,按秦代真人车马大小的1/2制作而成。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大量使用的金银饰件重量超过14千克,零部件达3500多个。它们由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这组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有红、绿、紫、蓝等色彩,生动描绘出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数学:九九乘法表、化学:中国紫、中国蓝、堪舆地理:制图(秦木板地图)、工艺技术:天文、铸造、建筑、纺织

秦陵彩绘铜车马

剑首

时代:

质地:

出生地:

馆藏:湖南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玉剑首是玉剑饰之一,为剑之柄端所嵌饰物。剑饰是指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饰物,饰玉的剑称为玉具剑,在西汉时始有专名。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剑首、剑格、剑璏、剑珌4个玉饰物组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在所佩之剑上饰玉非常流行,并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

《后羿弋射图》木衣箱(复制品)

时代:战国

质地:漆木

出生地: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藏

文物说明

根据我国古代传说,唐尧时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命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从而拯救了人类。此衣箱盖面所绘的两幅弋射图表现了后羿射日的情景。在弋射形象的边缘还绘有两条双首人面蛇(枝头蛇),它们反向互相缠绕,这可能是传说里的伏羲和女娲。箱面另有漆书二十字:“民祀唯房,日辰于维,兴岁之驷,所尚若陈,琴瑟常和”,意为民间祭祀房宿(天驷星),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九九乘法表木牍

时代:

质地:

出生地:

馆藏:里耶秦简博物馆

文物说明

是目前世界最早,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见证了文献记载的“春秋战国时乘法口诀已被普遍运用”的事实。

秦错金银伞杆构件

时代:

质地:铜/金/银

出生地:1997.9.1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移交.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铜车马伞杆构件

精神永续

秦人在由西向东不断征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独特的地域风貌形成了秦人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连年的战争培养了秦人尚武好战、骁勇善战的民族品格,尤其是历代秦国君主广纳人才、博采众长、求同存异等服务于现实的务实精神。这些,都成为秦人最终完成统一大业的决定性因素。

结 语

虽然秦始皇继数百年基业所创立的大秦帝国仅存二世,但其所开创的大一统政体,不仅开启了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造就了历史,更开天辟地地为我们实现跨世纪的梦想,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两千多年前的秦人,凭借其务实的性格、开拓的精神、包容的胸怀、创新的理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秦文化作为包容多种文化因素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苛政猛于虎”的秦王朝采用“焚书坑儒”的极端方式,结束了五百余年来“百家争鸣”的文化繁盛局面,足以令人深刻反思,而“百代都行秦政法”却成为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基因的重要一环。现代社会如何审慎面对本民族自身的历史,学习秦人坚毅不拔、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和求实、开放、包容的精神,进而推动现代社会文明转型和探寻新的发展治理之路,是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都应该扪心自问和积极参与的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