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垂建国
东进拓土
变法图强
合纵连横

前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当秦国的战车驶入不战而降的齐国都城临淄的时候,便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由秦人创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从此屹立!

从襄公立国、穆公宣志、孝公图强,到惠文王崛起、昭襄王称霸,再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秦国从与西戎杂处的羸弱小国,发展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三十五代国君历经数百年,苦心经营,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始皇创立的一整套完整的国家管理体系,对中国后续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巩固统一而实施的社会治理措施,更是一直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

为什么是秦人最后统一了六国?秦人凭借什么力量完成了统一?为什么布衣黔首会追随统治者并参与统一战争?秦帝国的政令是如何通达全国各地的?“大一统”政体的创新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够为解答这些问题带来帮助。

大出天下

周幽王的昏庸,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西周王朝的覆灭。公元前770年,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波澜壮阔的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时代的开端,“兼并”与“争霸”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战乱一直持续了500余年。

在这五百余年间,秦国的三十五代国君奋发图强,将弱小、被轻视的西陲小国,发展成为实力强劲的一方霸主,虽然其中所历经的艰辛难以言表,但他们的努力,最终为其实现统一的梦想,做好了“大出天下”的准备。

公元前769年各国疆域图

西垂建国——襄公“始国”立志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八年),秦襄公(前777—前766)因率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而被封诸侯,周王室将“岐(今陕西宝鸡岐山)以西之地”“赐”给秦,并准许秦与其他诸侯“通聘享之礼”。襄公“始国”,终使秦这个地处西垂,地不足百里的附庸小国,上升为可与中原齐、晋等强国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国。

秦襄公之后的几代秦君,立志要真正拥有周王赐予的“岐陇之地”,于是与戎族各部展开了争夺生存空间的长期战争。

公元前875年,秦非子被封为附庸时的形势图

秦族的来源

周孝王时,秦人的祖先在首领非子的带领下,居住在西犬丘(西汉水上游,今甘肃礼县一带),过着农业与畜牧业并举的生活,养马是他们的特长。由于非子善于养马,后来被周孝王召至“汧渭之会”(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专门负责给周王室养马。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秦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受到周王室的重视。后来,周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并准许他们在秦(今甘肃省清水县的秦亭附近)修筑城邑(“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

从此,“秦”成为他们的正式名称,嬴秦真正登上了历史舞台。

【知识链接】秦人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秦人的来源,在学术界有“东来说”与“西来说”之辩。“东来说”认为秦人起源于东夷族,周灭商,周公东征迁秦人于今陇山以西一带,秦人由西向东发展,进而统一中国。“西来说”认为秦人起源于西方,与西戎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东来说”的观点占据主流,近年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表明秦人确实起源于东方。

秦子镈(重点展品)

时代:春秋早期

质地:青铜

出生地:甘肃省礼县永坪镇大堡子山祭祀乐器坑出土

馆藏:礼县博物馆藏

文物说明

镈体饰有4条透雕扁蟠龙纹扉棱,舞面与镈身均饰曲体龙纹。钟钮为镂空龙纹桥形钮,与器身的两条扉棱相接。鼓部铸有28字铭文:“秦子作宝龢(hé)钟,以其三镈,厥音鉠(yāng)鉠雍(yōng)雍,秦子畯(jùn)命在位,眉寿万年无疆。”大意为:秦子铸造了一套宝贵的龢(hé)钟和三件镈,其音优美动听,秦子受命在位,长寿万年无疆。

秦公鼎

时代:春秋早期·秦

质地:青铜

出生地: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M3出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文物说明

饪食器,铭文上有“秦公作宝用鼎”推测为秦文公时作。

蟠虺纹车形器

时代:春秋中晚期 青铜

质地:青铜

出生地:甘肃省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秦贵族墓出土

馆藏:礼县博物馆

文物说明

由盒体和轮轴两部分组成,通体以繁缛的蟠虺纹为饰,整个器物构造十分精巧。车厢四角的四只鸟可以转动:当四只鸟头都转向内时,箱盖被锁住;当四只鸟头都转向外时,箱盖即可开启。车体附饰鸟、虎、熊的特点鲜明,造型罕见。对于器物的性质和用途,有两种主流说法:一说为“车形盒”,是古代妇女放置首饰的首饰盒;一说为挽车的微型器。此件器物的出土,为我们直观、具体地提供了春秋中晚期交通工具制作水平的实物依据。这辆四轮车模型把四轮车的历史提前了2500多年。

对凤纹方壶

时代:春秋中晚期

质地:青铜

出生地:甘肃省礼县永兴镇赵坪村圆顶山秦贵族墓出土

馆藏:礼县博物馆藏

文物说明

大堡子山全景

大堡子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以东13千米处的西汉水北岸。1992—1993年,大堡子山古墓葬群遭到大规模盗掘,大批珍贵文物流失海外。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大堡子山被盗大墓进行了抢救性钻探和清理,探明“中”字形大墓2座(M2,M3),瓦刀形车马坑2座(K1,K2),基本搞清了该墓地的排列以及中小型墓葬的分布情况,并对其中的2座“中”字形大墓(M2,M3)、1座瓦刀形车马坑(K1)、9座中小型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以上墓葬和车马坑的发掘,对确定秦人早期活动中心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6年该联合课题组重点对大堡子山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和发掘。调查、钻探面积为130万平方米,发现各类遗迹近700处,包括夯土城墙、建筑基址、墓葬、车马坑、灰坑等;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主要发掘了1处大型建筑基址(21号建筑基址)、9座中小型墓葬,以及1座大型乐器坑和4座人祭坑。

21号建筑基址

大堡子山大型乐器坑

西山遗址全景

西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之西,西汉水北岸的山坡上,遗址北边是鸾亭山遗址,东距大堡子山遗址13千米。2005年3月至7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课题组,对西山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发现周时期城址1座,发掘出大量周代灰坑、墓葬、动物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青铜器等众多文化遗物,并发现了较丰富的史前时期文化遗存。本次发掘的秦人早期大型聚落遗址,为了解秦人当时的居住形态提供了新的资料;发现的目前所知最早的秦城和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秦人墓,对探讨秦人早期历史和秦早期都邑的建立等情况,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证据。

圆顶山遗址全景

圆顶山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永兴镇赵坪村西北侧的圆顶山北坡。20世纪90年代,该遗址的许多古墓被盗,出土的很多珍贵文物被贩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1996年1月,礼县公安局追缴回该遗址出土的一套9个春秋编钟。1998年春,该遗址的几座墓葬又遭盗掘。此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礼县博物馆,先后在1998年和2000年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共清理、发掘了4座墓葬(98LDM1~98LDM3、2000LDM4)和1座车马坑(98LDK1)。考古资料表明,秦都东移后西垂地区仍为秦国重要腹地,并有公室贵族留守,其国人墓地也一直被延续使用。

汧渭之会

公元前763年,继位已经三年的秦文公率兵700人进行了将近一年的“东猎”(猎是指不断地在战斗中扩大领地,同时还有迁徙的意思),终于公元前762年(秦文公四年),到达汧水和渭水会合的地方——汧渭之会(在今陕西扶风和眉县一带),并在此建都、定居下来。

迁都平阳

公元前716年秦文公死后,秦宪公继位。为主动向戎人进攻,秦宪公于宪公二年(前714),将都城由汧渭之会迁往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县东阳平村),使都城距离与戎人争夺疆土的前线更近。秦宪公三年(前713),秦发兵进攻荡社(或叫汤杜,是临近秦国的一个戎人的据点),一举取得胜利,亳戎(西戎的一支)的首领逃亡。秦国势力向东方大大扩展了一步。

雍城建都

秦武公时期,秦国强劲东进。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横穿整个关中的渭水流域,基本上均为秦国所控制。德公时,秦迁都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开始在这里建筑规模宏伟的城邑和宫殿。此后的数百年,这里始终是秦国的政治中心。此时的秦国,仍须花费巨大的力量来平定周边的戎、狄各族,否则将难以继续东进。

秦都邑迁徙路线图

东进拓土——穆公的强国之梦

秦国的第十五代国君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30余年,其间他网罗人才,不仅取得了对西戎战争的重大胜利,为秦国开疆拓土,加速了民族融合,而且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与其他诸侯国特别是晋国的数次角逐中,他显现出了意欲向东扩张的野心。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是第一个敢于直窥中原的秦君,也是第一个抱定东进拓土,称霸中原决心的人!此后的数代秦君,始终继承穆公的遗志,为实现秦的强国之梦,开启了征程。

公元前652年各国疆域图

称霸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秦人与西戎各族常年杂居相处,秦国边境常常受其侵扰。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秦国的东进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秦国在其领地扩展到了黄河西岸后,突袭西戎,在戎王与由余之间成功实施离间计,大破西戎。从此,东面从陕、晋交界处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渭河源头,都为秦国所控制。穆公时代,“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局面已然形成。

笼络人才——百里奚、蹇叔佐秦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秦国的人才。《史记·李斯列传》载:穆公“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穆公唯才是举,首开秦国客卿制度之先河,即所有客卿,只对他一人惟命是从,这大大促进了秦国的发展。

秦晋争霸——秦与晋的爱恨情仇

秦与晋的关系相当复杂,或相互联姻,或大打出手,或互涉内政,终究是为了一己之利。秦穆公在位期间,也是晋献公在位时期,秦、晋两国通过联姻基本保持友好往来,也始开“秦晋之好”。

晋献公死,晋国内乱。通过秦穆公的扶持得以继位的晋惠公,回到晋国便违背与秦穆公的约定,给了穆公插手晋国事务的理由。公元前645年,韩原大战中虽秦国获胜,但此时的秦,尚无力完全吞掉晋国,于是双方讲和。秦穆公扶持晋文公重耳夺取君位。但随着晋国势力的逐渐强大,秦再也无法插手晋国内务,只能与晋联合,共同对付春秋时期的南方强国——楚国。

晋文公死后,秦、晋相继爆发了崤之战、王官之战,双方各有输赢,实力亦是此消彼长,但春秋时期秦晋关系的总体格局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金带钩

时代:春秋中晚期

质地:

出生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秦景公一号大墓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用于系腰带

云纹镂空玉佩

时代:春秋中期

质地:

出生地:陕西省凤翔县秦景公大墓出土

馆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说明

秦国玉器上常雕刻几何形的方头尖尾龙纹或方折龙首纹,图案化十足,与其他地区龙纹风格迥异。

吴王夫差矛

时代:春秋晚期

质地:

出生地: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并称为古代兵器的双绝瑰宝。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吴王夫差剑在我国湖北、河南、山东均有出土,然吴王夫差矛则是首次发现。它对研究楚史、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关系及当时的铸造工艺、古文字等,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吴王孙”铜鼎

时代:春秋晚期·吴

质地:

出生地:陕西省凤翔县高王寺村出土

馆藏:凤翔县博物馆

文物说明

饪食器

秦公大墓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有东西墓道和墓室。墓内有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中有东周时期葬具等级最高的“黄肠题凑”,椁室两壁外侧有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特别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有籀文180多个字,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秦景公。

椁室内的柏木椁具“黄肠题凑”,由柏木枋垒砌而成,之间有门相通。主椁室中部的地下,还有一个60厘米见方的腰坑,内有小动物骨骼。主椁长14.4米,宽、高各5.6米,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柏木枋,椁盖则是3层,中部有一道单层枋木垒砌的隔墙,将主椁分为前后两室。椁室周围和上方填有木炭,外围再填青膏泥,可以防止水分和氧气进入。椁木至今保存完好。

秦公一号大墓全景

1.崤之战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设伏于崤山(今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狠狠打击了秦国。

十二月,秦穆公派孟明视率军伐郑。第二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来袭击郑国的,就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晋国得知此事,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对秦军进行伏击。晋襄公身穿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则身陷隘道,进退不能,全部被歼。

崤之战是春秋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秦在战争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转而向西用兵。崤之战标志着晋、秦关系的恶化。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而晋国为保住霸主地位,也不得不在西、南二方对付秦、楚两大国的挑战。

2.彭衙之战

周襄王二十八年(前625),为报崤之战之仇,秦将孟明视再请伐晋,秦晋双方大战于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一带)。晋将领狼瞫(shěn)与其友鲜伯,率百余人冲突敌阵,杀敌无数。随后晋元帅先且居挥军掩杀,秦军大败。 通过崤之战和彭衙之战,晋国不仅基本上遏制了秦国向东扩张的势头,也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3.王官之役

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4)夏,穆公亲率秦军大举伐晋。秦军决心与晋军决一死战,渡过黄河后便破釜沉舟,将船烧毁。晋人见秦军来势凶猛,不敢出击,采取守而不战的战略。秦军占领王官(今山西省闻喜县西)及临晋、平阳间的小邑郊。

4.令狐之战

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20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卿士赵盾率军在令狐(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击败秦军的战斗。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1),晋襄公亡,晋国卿士、大夫多主张废黜年幼的太子夷皋而另择新君。当时,襄公庶弟公子雍在秦为质。晋卿赵盾遂命大夫赴秦迎立公子雍。后因晋襄公夫人的一再请求,赵盾等改变初衷,于三十三年(前620)春拥立夷皋为君,即晋灵公。秦康公不知晋已另立新君,派兵护送公子雍返晋。赵盾闻讯,率军拦截,进至堇朋(今山西省临猗县东),对已进抵令狐的秦军发起了突袭。秦军无备,大败而归。

5.河曲之战

周顷王四年(前615),秦康公兴兵伐晋,攻占晋地羁马(今山西省永济市南)。晋赵盾率师迎击秦军,双方对峙于河曲(黄河自永济折而东入芮城之地)。晋军“深垒固军”,以逸待劳,秦康公却主动挑战,晋卿赵穿轻易应战,率部攻击秦军。两军交锋,均无斗志,胜负未分而争相退兵。

6.麻隧之战

周简王八年(前578),晋秦争霸战争中,以晋国为首的晋、齐、宋、卫、鲁、郑、曹、邾、滕等九国联军在秦地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北)与秦展开激战,秦军大败。麻隧之战的失败,使秦国数世不振,不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而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中原诸国实为晋之属国。

三家分晋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将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被称为三晋。赵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赵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公元前403年,以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为标志,春秋强国晋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历史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三家分晋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变法图强——孝公的改革之路

秦孝公(前361—前338)继位后,在献公改革的基础上,“布惠,振孤寡”(笼络民心),“招战士,明功赏”(增强秦国的军事实力),并颁布求贤令,广招天下志士。秦孝公三年(前359),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富国强兵,使秦国迅速崛起。这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秦自穆公以来的发展壮大,而且为日后秦的统一开拓了道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确定了以“法”为本的治国方略和经济建设举措,为秦国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孝公二年(前360)各国疆域图

商鞅变法

战国初期,铁质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也促使各国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建立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国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推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实行连坐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变法活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虎纹瓦当

时代:战国早期

质地:

出生地:陕西省凤翔县雍城出土

馆藏:凤翔县博物馆

文物说明

瓦当即瓦挡,是中国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段的遮挡。秦人多与游猎民族来往,秦穆公霸西戎,扩大秦国疆界,与西北戎狄交往密切,因此瓦当纹样常出现动物形象或狩猎场面。

排水管道(带拐头)(亮点展品)

时代:

质地:

出生地:陕西省咸阳市秦咸阳宫遗址出土

馆藏: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文物说明

建筑物件,证明宫殿已有完善的排水系统。

商鞅方升

时代:战国中期·秦

质地:青铜

出生地:

馆藏:上海博物馆

文物说明

此方升制于秦孝公十八年,是秦国的国家级标准量器,方升加刻了秦始皇廿六年诏书,说明其量制标准,一直沿用到秦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度量衡是贯彻商鞅变法既定的制度。

秦车马图壁画

时代:战国晚期

质地:

出生地: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

馆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文物说明

1.徙木立信

商鞅变法之初,担心百姓不信任官府,于是在国都的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承诺谁能够将此木搬至北门就赏给他十镒黄金。百姓对此不相信,没有人去搬木杆。商鞅又宣布:“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于是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商鞅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言即行。从此,百姓开始信任政府颁布的法令,变法得以顺利推行。 这一举动反映了先秦法家的两个很重要的思想,即“明法”和“壹刑”。“明法”就是要把法令公之于众,并让人们相信“此法必行”;“壹刑”就是“刑无等级”,“无贵贱”。

2.商鞍变法的实施

商鞅变法的内容:

1.发布垦草令——开垦荒地。商鞅提出二十种办法促使人们耕垦土地。这二十种办法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实行封建制的租税制,按田亩和粮谷的收入征税。

(2)统一制度,整顿吏治。要求官吏不许拖延政务(“无宿治”),有错不能掩盖(“过举不匿”)。

(3)压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鼓励农业生产。“重关市之赋”,强迫所有人参加农业生产。

(4)实行愚民政策。商鞅提出,不能让农民掌握文化知识,只有使他们处于愚昧状态,只知种地干活,国家才能安宁。

2.再次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商鞅再次将全国人民编入户籍,且比秦献公时更为严密,即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如果一家“犯罪”,其余四家就要连坐。其具体办法是:五家相互监视,发现有“奸人”,应向官府告发,告奸者可以得到与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一样的奖赏。如有隐瞒而不告发的,就要受到同“奸人”一样的处罚;若有藏匿“奸人”的,就要受到与投降敌人一样的刑罚。

3.奖励军功,禁止私斗(“乡邑大治”,“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奖励军功的办法是: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

(1)凡在战争中能杀得敌人甲士一人,并取得其首级者,赐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2)斩得敌一甲首者,若为官者可当五十石俸禄之官,得二甲首者可为百石之官。也就是说,一爵相当于五十石之官。

(3)斩得敌一甲首者,还可役使一人(或一家)为自己的农奴,“除庶子一人”,得到五个甲首的即可“隶五家”。

秦的二十等级爵制:①公士;②上造;③簪枭(又称谋人);④不更;⑤大夫;⑥官大夫;⑦公大夫;⑧公乘;⑨五大夫;⑩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庶长;(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彻侯。

4.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5.以暴力推行新法。商鞅使用严厉的镇压手段推行新法,将议论法令的人均“迁之于边城”,将触犯法令的人处以酷刑。

6.进一步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公元前350年宣布:“开阡陌封疆”(把标志着国有土地的阡陌封疆去掉),所以也称为“决裂阡陌”。制辕田:“爰自在其田,不复易居也”。

7.普遍实行县制。

8.迁都咸阳。秦国的统治阶级急于向东发展。

9.按人口征收赋税,即人头税。

10.统一度量衡。一是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权、衡、丈、尺作划一规定,据说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步过六尺者罚”;二是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商鞅方升”,发到全国各地。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是秦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开始,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为秦国后续的统治确立了法治思想的基础。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并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做了进一步发展,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论衡·书解篇》)

对商鞅的评价: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说:“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韩非子·和氏篇》。又说:商君之法,“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丞相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道:“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贾谊在《新书》卷三《时变》中说:“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秦人有子,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假父耰锄杖彗耳,虑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虑立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踞;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轻简父母也,念罪非有伦理也,其不同禽兽仅焉耳。然犹并心而赴时者,曰功成而败义耳。蹶六国,兼天下,求得矣,然不知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不知守成之数、得之之术也,悲夫!”

贾谊在《陈政事疏》中也说商鞅“遗礼义,弃仁恩”,放弃思想文化的建树而专力于军事政治的进取,竟然导致“秦俗日败”,社会风习颓坏,世情浇薄。家族间的亲情纽带也为实际的利益追求所斩断。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西汉名臣桑弘羊曾盛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西汉刘向在《新序》中评价商鞅:“……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王充在《论衡·书解》 中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东汉史学家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又说商鞅是“衰周之凶人”(《汉书·叙传上》)。

唐朝诗人杜甫说:“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述古三首》)。 北宋王安石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以他的变法,开秦扫天下的先声。 《资治通鉴》中说:“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南宋理学家朱熹曾经批评:“他(商鞅)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朱子语类》卷五六)就是说,只是片面追求国家富强,而放弃了执政者首先应当致力于文化建设的基本责任。

明代学者张燧曾经夸奖他:“(商)鞅一切不顾,真是有豪杰胸胆!”(《千百年眼》)

近代史论家陈启天之《商鞅评传》论:“商君者,法学之巨子,政治家之雄也。”

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

3.《商君书》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二十六篇 ,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商君书》的作者,学术界颇有争论。第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第二种意见是基本肯定《商君书》的作者是商鞅;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著与其他法家遗著的合编,此书非一人所作,也非写成于一时。

迁都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前35年),秦迁都咸阳(今咸阳市窑店东),占有了“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的战略要地,为其东进目标的实现,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秦都咸阳规划宏伟,城内宫殿建筑群气势恢弘。咸阳城历经一百四十余年的经营,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1988年1月,秦咸阳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都咸阳平面图及秦咸阳宫一、二、三号宫殿

1.《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是唐代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秦都咸阳及阿旁宫遗址的考古工作简述

秦都咸阳:

秦都咸阳的考古工程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59年到196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考古队在咸阳市窑店乡牛羊村附近发现了秦咸阳宫殿遗址。1973年到1982年,对位于宫墙之内的一号遗址西半部和二号、三号遗址进行了发掘,基本了解了三座宫殿的大概情况。该遗址出土的各类遗物弥足珍贵,特别是三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壁画,是迄今仅见的秦代绘画原作,也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宫廷壁画。2018年1月,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秦咸阳城遗址区域内发现秦代大型国家府库遗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石质编磬残块,目前已在23件残块上发现了小篆“北宫乐府”等字样,再次证实了秦代设有乐府的史实。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遗址:

20世纪50年代,当地农民在阿房宫殿址北部取土,挖出云纹瓦当、板瓦、残砖、石柱础及陶水管道等建筑遗物。考古队在台基的东、北、西三面边缘上钻探,发现了墙垣遗迹,证实了“阿城”的历史存在。2006年3月12日,考古工作者在对陕西阿房宫前殿遗址西面至沣河东岸的大面积调查、勘探的基础上,发掘了上林苑一、二号建筑遗址,取得了重要收获。2006年12月18日,经过对阿房宫前殿遗址东侧30多平方千米近一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部分发掘发现,传说中的秦始皇上天台遗址是在上林苑建造的一处以高台建筑为核心的宫殿群。2002年至2007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组成了考古工作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得出结论:阿房宫只有一个尚未建成的前殿,大家耳熟能详的“始皇上天台”“磁石门”等都是战国时期所建,跟阿房宫不能归于同一时期的建筑群,而在阿房宫前殿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有红烧土的痕迹。所以,阿房宫只是一座夯土台基,项羽并未火烧阿房宫。

合纵连横——惠文王的崛起之路

秦惠文王(前337—前311)时期,继续孝公的改革之路,秦国日益富强,大批有志之士也齐聚秦国,为其走向强盛出谋划策。惠文王听取张仪“连横”的建议,大破六国的“合纵”之法,迅速提升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国在崛起之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巴蜀归秦。郡守张若治蜀四十年年。富庶的蜀地不仅为秦国储备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而且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国疆域图(公元前312年前后)

巴蜀以归秦

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惠文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起兵伐蜀,将蜀王降为侯,又任命陈庄为蜀国国相治理蜀国。秦采用怀柔政策治理巴蜀,并兴修水利,使得巴蜀成为秦的富庶大后方及兵源之地,为出兵函谷、攻伐六国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合纵抗强秦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呈东西对峙之势,它们互相争取盟国以试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的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秦国的不断强大,构成了对东方六国的威胁。于是,在苏秦的倡导下,“合力抗秦”成为六国的共同目标。

连横破六国

不断强大的秦国,已成为东方六国的众矢之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力抗秦,以抑制秦国势力的发展。秦惠王则在张仪的建议下,分别与其他六国联盟,离间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的“连横”活动,破坏了六国间的“合纵”,实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为秦最终实现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牺尊

时代:战国

质地:

出生地:山东省临淄乙烯厂出土

馆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说明

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牲指牛;尊是古代盛酒的礼器。

人擎灯

时代:战国中期

质地:

出生地:1987年包山2号墓出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生活用具。由灯盘、曲柄、铜人组成。灯盘方唇、直腹、平底。铜人左手托飞鸟,右手擎灯。人物刻画惊喜,整体造型精美。

彩绘云纹木雕漆方壶

时代:战国

质地:漆木

出生地: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楚国漆器的典型器物

铜俎

时代:战国

质地:

出生地:2002年湖北九连墩2号墓出土

馆藏:湖北省博物馆

文物说明

俎是中国古代一种放置肉祭品的礼器。

张若治蜀

张若从公元前316年任蜀郡守,直到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调任黔中守为止,在蜀郡守任内共四十年。张若在这里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安定蜀土,与民休息;移秦民入蜀;怀柔政策;开阡陌封疆,确立封建土地制;修建城池,扩充军备,强化统治;秦刚灭蜀,便从秦地向蜀地移去“秦民万家”以充实秦人实力,并削减当地少数民族的势力;设立专门制造丝织物的机关——锦官和“盐铁市官并长丞”;注重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使今天四川盐源、盐边和云南的华坪、永胜、宁菠,以及金沙江对岸的丽江、大姚、姚安一带,被称作当时的“江南地”。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张仪,魏国安邑(今山西省万荣县)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由于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致使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服齐归还了燕国的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他在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

公孙衍,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和张仪是对手。公孙衍历仕秦、魏、韩,主张诸国合纵抗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