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在秦陵博物院成功举办
2022-06-12


        6月11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丽山园陵前广场举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光华出席并宣布,2022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系列活动启动。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出席并致辞。省文物局、省级相关部门、西安市文物局、临潼区文旅局和省文物局直属单位有关领导、受表彰(获奖)代表参加主会场活动。主场活动由文物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榆林文博视频号,腾讯直播、陕西广电融媒体及省内多家文博单位官方号同步推流,线上综合观看和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


4.JPG5.JPG

主场活动由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主持,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在仪式上致辞。他表示,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立意深远、思想深邃,是新时代做好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增强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也是让文物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围绕主题全省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文物工作者要不忘初心使命,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共同见证文物工作与时代同频共振。让文物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成为丰富全社会的历史文化滋养;让文物保护成果不断惠及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纪念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5周年重要文物保护工作成果

6.JPG

秦陵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岗回顾汇总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5周年保护成果。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申遗成功之后,三号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青铜水禽坑等,相继发掘,一次次重大发现丰富了秦文化的内涵。秦陵考古获得“田野考古发掘一等奖”,“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及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铜车马博物馆建成开放,铜车马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展”;颁布并修订《秦始皇陵保护条例》,“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览成功举办。

李岗表示,作为秦始皇陵的守护者,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刻苦钻研、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并阐释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深刻内涵,以扎实的工作助推博物院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努力奋斗。


二、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宣告开工。

7.JPG

作为纪念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5周年的重要文物保护工作成果之一,秦始皇陵外城垣是秦始皇陵内非常重要的城垣遗址,体现了陵园的宏大规模和完整格局。秦始皇陵外城垣,是秦始皇陵内非常重要的城垣遗址,体现了陵园的宏大规模和完整格局。据考古勘探,外城垣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南北向长约2.1公里,东西向长约1公里,周长约6公里,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

如今,秦始皇陵外城垣及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标志着秦始皇陵园内外两重城垣的遗址保护展示即将完成。这样对宏大规模和完整格局陵园进行展示,在研究陵园的形制、布局、功能分区、空间格局及传统葬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清晰阐释遗址的历史信息及遗存范围,推动秦始皇陵的保护展示和秦文化保护传承。


三、宣布第二届寻找“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宣传推介活动结果

8.JPG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会场活动中,揭晓了第二届寻找“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宣传推介结果,通过社会各界推荐、网络投票、专家评选,最终从47名候选人中揭晓了马建岗等10名“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王立训等10名入围“最美陕西文物安全守护人”,在活动现场向入选代表颁发了证书。

本次宣传推介活动的参选对象范围广泛,参选人员具有事迹的典型性、职业的多样性和行业的代表性,包括省内各市县(区)文博单位负责文物安全工作和为文物安全作出突出成绩的基层文物安全管理者,有秉公执法并勇于与文物违法行为作斗争的基层文物安全执法人员,也有参与文物安全工作的党政机关、公安、消防救援、科研机构、媒体记者和在保护文物、加强文物安全管理、技术创新、打击文物犯罪等方面与犯罪分子作斗争贡献突出的相关人员。


四、视频连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靖边分会场

9.JPG

靖边县人民政府县长曹龙发表讲话并宣布靖边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正式启动。榆林靖边正在举行中国(陕西)长城论坛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在靖边,将通过专家论坛、实地调查、共同观展的方式共话长城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榆林是长城资源大市,境内长城总长约1700公里,跨越包括靖边在内的6个县区,是我国长城的重要点段之一。依托区位优势,龙洲堡至镇靖堡段明长城风景道项目将建设打造1个长城墙体保护带,3个集中保护展示区以及9个展示节点,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长城保护、弘扬长城文化、阐释长城内涵、发展长城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五、《陕西红色印迹》地图发布

11.JPG

10.JPG

为进一步发挥好陕西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文物局联合西安地图出版社共同编制的《陕西红色印迹》地图(以下简称“地图”)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场活动上正式发布。

该地图在设计上突破了传统地图的逻辑和边界,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为读者讲述发生在陕西的革命历史。该地图在空间维度采用写意地图与信息图形的设计手法,结合陕西革命文物云上数据,向读者传达陕西革命文物的分布情况。在时间维度采用叙事地图的设计手法,把陕西红色资源在不同时期的文物数量、事件演变规律、要素对比、相互联系,清晰、准确地展示给读者,打通了从“线上”到“线下”最后一公里。


六、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推介及颁发奖牌

13.JPG

本次推荐活动共有21家单位的33个项目申报参评,项目类型涵盖古建筑、近现代文物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彩绘泥塑等。经线上投票和专家投票,综合确定19个项目入围复核。终审由省内外文物保护领域的9位专家组成终审评审委员会,根据《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评选章程》,在审阅申报材料、听取项目汇报和综合评议的基础上,经实名投票选择,包括秦始皇陵内城垣及相关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在内的8项工程获得2022年陕西优秀文物保护工程。

本次活动目的是推出一批具有模范榜样效应的优秀文物保护项目,以促进文物保护项目实施的科学化、规范化。活动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组织开展陕西省首届优秀文物保护项目推介活动。


七、秦始皇陵重要文物修复保护成果发布

14.JPG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次公布刚刚修复完成,出土于秦陵百戏俑坑的“28号俑”。修复完成的28号俑,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在于,不同于坑中其他较为常见的站姿或坐姿的陶俑,28号俑呈现出仰卧的姿态,可以暂时将其称为“仰卧俑”。因为百戏俑象征着秦代宫廷娱乐杂技活动,此次秦陵博物院特别邀请陕西省杂技艺术团有限公司,一同对28号俑的姿态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并在此次遗产日活动上进行了真人模拟展示,力求再现秦时代宫廷百戏娱乐的场景。

同时,经过反复设计和调整,修复人员为其特别定制了展示支架,从而更好地展现出了28号俑的独特姿态;另外,修复人员在28号俑的保护修复中还发现了一些独特的制作印记,包括有:腹部表面彩绘之上有一处三连指手指纹的痕迹;双臂发现有明显的夹纻痕迹;以及在膝盖处有二次覆泥痕迹。这些都为后期研究制作工艺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线索。


八、“流风遗躅—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展”开幕

15.JPG

16.JPG

18.JPG

19.JPG

17.JPG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局长彭印䃂和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贾强共同为“流风遗躅—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展”揭幕。彭印䃂发表讲话,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出土文物作为汉朝鼎盛时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次外展陕西与秦始皇帝陵出土文物同馆展出,不仅是地域间的文明对话,更是秦汉文化的交相辉映。据悉,此前“大秦雄风——秦始皇兵马俑展”已在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展出三个月。这是两馆首次合作交流外展,对弘扬秦汉文化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此次临展为期4个月,分为豫章海昏”“王侯威仪”“儒风南阜”三个篇章。来自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的128件(套)精品文物,其中包括青铜当卢、青铜博山炉等8件首次外展文物,从海昏侯国、刘贺世家、刘贺墓葬等多维度解读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文明。本次外展文物包含金器、玉器、青铜器等多个品类,其中包括备受瞩目的马蹄金、麟趾金,珍贵的鎏金青铜编纽钟更是成套外展,一套14件纽钟大小不一、排列有序,前13件均有精美鎏金纹饰,再现西汉礼乐制度。

主场活动结束后,领导嘉宾一同前往秦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参观“流风遗躅—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文物展”


九、举办“秦俑学及秦代文明学术研讨会”


25.JPG27.JPG26.jpg

6月11日至12日,由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社科联指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临潼区人民政府承办,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陕西省考古学会协办的“秦俑学及秦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隆重召开。“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主题,此次学术研讨会也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省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下的秦兵马俑、秦始皇陵、秦文化研究;秦文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对文明发展重大贡献研究;人文社科领域、科技领域内的秦始皇陵深化研究;秦俑、秦始皇陵文化遗产地相关研究;秦史、秦文化相关问题研究;秦陵文物保护研究。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文博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50人参与本次研讨会,收到论文45篇。


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互动展示活动

20.JPG21.JPG22.JPG23.jpg24.jpg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北大门广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创展示活动以及趣味多样的现场互动。

活动现场安排了超酷人偶合影,整点派送小礼物等线下活动,生动有趣的互动、又酷又可爱的形象吸引了大量参会观众参与

此外,活动现场还有大量的文创产品展示,引起观众的关注和喜爱,参与活动的观众也收到现场派发的文创礼品。其中,兵马俑文创象棋将兵马俑军阵和中国象棋完美融合,以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外观获得了领导和观众的广泛赞誉。

除了主会场和馆内的互动外,此次活动也通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微博发布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进入博物院6.11日官方微博查看活动内容,即有机会参与文创礼品的抽奖。同时,全部活动内容在文物陕西、陕西头条、西安发布、腾讯直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自媒体平台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线上直播,让广大社会观众和网友能够在线参与活动,丰富文化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社会教育活动展示、文创产品展示、文物公益鉴定、《秦陵保护条例》宣传、西安海关监管文物进出境政策宣传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以观摩、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激发观众对历史文化的热情,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各地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文博单位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当地实际,以聚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突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通过策划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宣传文物保护法规、举办展览活动、开展文物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120余项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反映文物见证和展现时代风华、文物滋养时代生活和助力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更好地展现文博行业特色、文物工作成就和文物工作者风采,积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